國家發展委員會「中華民國人口推估(2018至2065年)」 ,2018年8月。
我國已於1993年成為高齡化社會,2018年轉為高齡社會,推估將於2026年邁入超高齡社會, 2065年每10人中,約有4位是65歲以上老年人口,而此4位中則即有1位是85歲以上之超高齡老人, 國際上將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率達到7%、14%及20%,分別稱為高齡化社會、高齡社會及超高齡社會。
最近陸續也有許多正值中壯年的朋友,竟也開始進入了退休生活(哈哈~~老實講,筆者還真不能接受,已邁入了中高齡時期),但他們確實是目前我國急需的智慧人才且具有高知識的一群人。
而過去台灣企業所推動的知識管理,大多是針對企業本身過去所累積的知識,以及目前既存的知識進行收集、分析與再利用,不少的企業主甚至認為只要做好文件管理、資訊的管理,即能做好所謂的「知識管理」(Knowledge Management),然而這樣的知識頂多只是在做外顯知識的保存、使用,卻無法讓知識的價值能真正有效地被翻轉,甚至為企業創造出更大的效益。
面對全球產業經濟的依存度愈來愈為緊密,不確定的變動因素以及企業所面臨的問題也愈顯複雜,全球化的發展同時也造成決策權分散,相對這對於組織人員在決策採取與反應的時間上造成延長,顯見企業本身從過去累積至今所擁有的知識其實早已不敷使用,除了必須積極向外引流新知,還更需要透過外部的刺激,以驅使組織內部持續學習與分享,讓知識能不斷地被活化與創新,才能維持組織的競爭力。
筆者本身為TTQS輔導顧問,在ERP本業也服務了二十多年,接觸並輔導過幾家不同產業的公司,也看到台灣的企業在升級轉型的過程中面臨的一些問題,大家都想問知識管理走到現在,除了過去所談的一些手法或工具之外,有甚麼不同或改變?
故一再思考,這些退休的仍在中壯年的知識菁英,是否能有一整合平台能夠在閒睱之餘,藉由知識的傳承,而繼續發揮所長,並可以將知識轉化成智慧,在知識管理的四階段:資料、資訊、知識、智慧,將現有的知識管理形成分享與推播模式,轉換成有價值的資訊及知識,最後走到智慧的決策,讓知識管理對企業產生更高價值,也能回饋知識分享者,讓知識也能變現,形成新形式的知識電商。
也或許在不久的將來,就會有專家能運用AI技術及大數據分析,能為這個概念建構一個可行的平台模式,那筆者就可以退休,在過著閒雲野鶴生活時,知識還能在電商平台上架,讓知識也能變現。